过了这么多年,依旧还是会停留在喊口号,立flag上,有时候会觉得挺难受的,但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自己,还会去找一些鸡汤文,来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今天就来剖析一下自己的惯性思维,想必应该也会有和我一样的小伙伴吧。在实际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焦虑,是否也曾陷入恶性循环中,是不是肢体跟不上大脑的运转呢?准确来说,就是自己的行动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想的太多太多,做的太少了。并且还在为多年之后,提及改变,便会找到一堆的理由和借口进行自我否定。
其实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或多或少都是有些许不满意的,就类似我知道看直播、追剧、和碳酸饮料、吃垃圾食品是不对的,其实这个时候,是我打开了自己的防御机制,去逃避着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和内心深处的情绪,当然,我也很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会让我不开心,在我内心深处,我是渴望着去换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渴望着去踏出第一步,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消磨,我已经将这种不满意形成一种习惯,嘴巴上说着这不好,那不好,心里却没有向着变好的反向去改变,去努力。
改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并且我还会有对年龄的顾忌,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刚毕业那会的二八芳龄,现在已经成型,而且现在的自己一无是处,能否被接纳呢,即便去选择作出改变,是否已经为时已晚呢?于是乎,就陷入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中,久久不肯自拔。
美国神学家泰龙·爱德华兹曾说过:“思想导致目的,目的付诸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改变这个结果,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改变行为积累之后的成果。改变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由量变引起质变,无数质变又会组成新的量变,并最终导致成新一轮的质变。
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思维认知、处理情绪的方式和当下的一些自己认为不太合理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晚,无论我们所处的年龄、人生境遇如何。而在当我们在质疑改变是否可能成功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在质疑的是质变是否会产生。其实在我们思考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消极的主管评断意识加入了进度,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从而导致了自己甚至没能去开始进行量变的积累。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自然不可能发生。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改变不可能发生,而是由于我们的种种主观意识的判断,导致我们无法持续的将改变进行下去。实际上,只要你开始做,就不会迟。
拿我来说吧,我一直不喜欢我的父母向男朋友家要彩礼这件事情,我比较反感,可能我的父母会说:是为了我好,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少一些压力,诸如此类的,但我有进行仔细的思考:实际上我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的讲我作为他们的朋友一样平等的去对待我,他们的潜意识里,我还是那个乖乖听话的小女孩,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某些能力我还不及父母,但与我有关的事情,我应该有知情、参与、做决定的权利。因此对于父母的施压,我表示很不能理解,但也将自己的态度表明,一开始就说清楚。到后来,父母就喜欢对我进行道德绑架,然而令我的父母没想到的是,我居然没有乖乖的听话,于是,老妈对我进行道德方面的一堆的语音炮轰,即便我中间真的有想过妥协,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件事情的过程可能没那么轻松,但最终面对父母的指责,我并没有那么难过了。其实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是遵从父母的意愿,按照父母的意思来,当父母所表达的与我所接触的有相悖之处,我选择了硬着头皮去让自己做出改变,让父母看到我坚持的点,或许以后诸如此类的事情,从心理上父母会对我的想法多一些考虑,会逐步的听取我的想法。可能对于父母来说,这件事情不大,但对于我来说,当时的心理,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其间有过煎熬,想过妥协,但最终还是做出了遵从本心的选择。
如果你也一直在犹豫是否要作出改变的话,那你就放下一些能对你造成影响的元素,将自己的注意力向内心深处去看,仔细的去察觉自己此刻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担忧抑或害怕、犹豫,那么问问自己是什么导致了自己担忧、犹豫、害怕的。
一些常见的想法可能是:我肯定做不到;如果不成功或者梦想没实现,我的人生就彻底完了(我就彻底失败了);我太年轻了,缺乏经验;我的年龄大了,不允许我这样折腾了;我没时间;我没足够的资金;我不够聪明;我的情商不够高;我还没准备好,等等之类的。
但我们需要去明白的是,如果一件事情对我们很重要,不去做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纠结、自我否定抑或难受的话,那么就请你不要把重心放在你还没尝试之前,请允许自己将自己的关注力放在每一个当下时刻的量变积累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只要选择现在开始,我们就又为质变的产生多积累了一个量变。
只要你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那一刻注定都将是最美好的时刻。
//坚持读书,坚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