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风下雨不必通勤、能在家工作,几乎是每个上族班的梦想,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有自己专属的主题标签「#WFH」
(Work From Home)。
拜科技进步之赐,包括连网速度提升和智慧手机功能强大,美国的WFH族群人数正逐年攀升,工作职称可能是企管咨询顾问、客户服务代表,也有专职部落客。
住在纽约上州的克莱恩夫妻2016年7月开始经营「精明夫妻档」(Savvy Couple)部落格,年收入如今已达六位数,超过10万美元(约新台币310万元)。
他们写的文章专注个人财务。因为工作薪资不高又背了学贷,经由亲身经验,教网友如何省钱还能享受快乐人生。
这个部落格最初八个月完全零收入,到第九个月终于开市,但也才进帐50美元!许多人此时可能选择放弃,克莱恩却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全职投入。
克莱恩看似大胆,其实已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存款金额接近一整年的薪水、大砍生活支出至最低水准,并且接下兼职工作(远端数位行销职务可以顺便训练自己的线上行销,他还每天早上透过网路教英文)。
没人指挥,全凭自己心意决定上班时间是很棒的事,但克莱恩也形容,经营要赚钱的部落格是极具挑战性的创业行为。他曾担任狱卒,一次看管53名暴力犯,他说不轻松,绝不能小觑。
不想承担创业压力,领薪水也能加入WFH族群。愈来愈多的老板慢慢发现,营业利润比较重要,员工的上班地点、是否朝九晚五都不是重点,企业正释出更多的WFH职缺。
然而,并非人人有幸参与WFH浪潮。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比较有机会享受到这种福利。在美国,WFH的五个常见头衔是会计师、工程师、教师、作家和顾问。部分出现长足进展的职涯分类包括数学/经济、保险,以及非营利/慈善。
提供最多远端工作的不乏知名企业,例如亚马逊、VIPKID、丰田汽车、全录、美国运通,常有WFH职缺贴在美国知名招聘网站FlexJobs。
WFH有容易被忽略的潜藏成本。许多人在家工作后才发现,冷暖气、咖啡点心、电脑设备和连网费用,甚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专属办公空间,以前有公司埋单,现在全都要自己掏腰包。想和同行互动,还须缴钱去参加专业聚会。
美国人口普查局去年的调查显示,2017年时有800万名美国劳工在家工作,比率为5.2%,高于2016的5%、和2000年的3.3%。
随WFH族群愈来愈壮大,未来可能出现许多服务他们的商机,例如更多的共享办公室,以及计时的托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