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1
1264 ·
0 ·
2021-02-24 15:50:38
最新编辑原因: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摘录: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 “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样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最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不足之处。我自己也曾在孩子的事情上犯过严重错误,给他们(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尔向孩子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现象。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尔对孩子管教过严。大部分父母都打过孩子,哪怕只是偶尔为之。仅凭这些一念之差的过激行为,就能说明他们是残暴无情或不称职的父母吗?

 

-----------------------------------------------------

 

之所以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发生一系列的事情,把我陷入了一个漩涡之中,每每往复一次,就让我更加迷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与人相处,明明不想与杨先生吵架,却又非要偏执的去维护父母,不知道自己是愚孝还是因为父母在自己的心中存有执念。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自己内心的疑惑去看的,很多赤裸裸的事实摆在我面前,但我还是极力去维护自己的父母,极力为父母辩解,虽然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也只是徒增烦扰而已,但自己好像陷入了魔怔,不下意识的就会陷入进去,理性在这个时候根本战胜不了感性。

 

细数一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历历在目,以至于现在仍旧还是在伤害的路上,即便父母有一万个理由来伤害我,我还是会找出一万零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样无非会将自己讨好型人格进一步加深罢了,无非让父母更好的控制的住自己罢了。

 

与父母亲密相处的十几年里,父母的言行举止像是在我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一样,让我在以后的生活里运用的淋漓尽致!这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正常的生活,虽然深受其折磨,但我之前一直是觉得自己的问题:父母生气了,是自己没做好,自己做好了,父母就会开心了。极力去博得父母的青睐,说到底还是艳羡毫不用费力气就可以博得父母青睐的弟弟罢了。

 

最初与杨先生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会将父母的相处模式不自觉的搬出来,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想法,很自觉的就会像父母靠拢,你看这影响多深远!!

 

当然每次发生不愉快或是争吵之后,我们俩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比起杨先生,我自然是少不了做作的,生气也只是一时,随后就抛诸脑后,嘻嘻哈哈,典型的没心没肺,应该杨先生比较受伤。

 

我觉得当下的自己,很有必要打印几张让自己长记性的语句,贴在房间里,书桌的墙壁上,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本作品系原创,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4.0 国际》许可协议.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upupor.com/u/21022415321333844992 复制

无内容

推荐阅读